2018-11-27 15:10:59
??培養一名好醫生絕非易事,而要讓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留在這個行業更是任重而道遠,這是全社會需要正視的嚴肅課題。
受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郭澍教授邀請,出席第一屆遼寧省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年會,并做大會發言。
我近來工作極其繁忙,除了大量的手術要做之外,還要主持醫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日程安排很滿,本想這個周末留在北京寫點文章,但郭澍教授的盛情難卻,只好飛赴沈陽。這不僅是因為我和郭澍教授兩千年前本是一家人,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多年的好朋友,加上遼寧是中國現代整形外科的發源地之一,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省份,值得去向遼寧的同道學習并進行學術交流。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探討醫學人文在外科中的地位,我既往常給學生做“如何學習做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告” 的學術報告,郭澍教授以往聽過這個報告,覺得和會議的主題比較契合,便邀請我來做報告。
在遼寧最知名的一批外科醫生面前談如何做名醫,對我來說很有壓力。但看到會場上各位外科同道們聚精會神地聽我的演講,感覺我講的內容或許贏得了他們的共鳴,或許有些觀點大家都在思考,我只是點透了而已,也或許有些做法大家平時都在做,只是沒有凝練成理論而已。總之,會場的反應很好,這點我從大家的掌聲中可以感受得到。
有幾個觀點現在可以拿出來再議一議。我在講座中提及的第一個觀點,那就是有名的外科醫生首先要把病看好,把刀開好。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現實中有不少所謂的名醫,在學會和協會的任職不低,但不會開刀、或者開刀很少,或者刀開得很差,這一點絕對是中國特色的現象。
憑借政治手腕占據學會和協會領導崗位這本來應該是名醫或者科學家們占據的位置,這種奇特現象折射了中國醫學界的奇特生態,而這種生態所反映的是中國醫學界扭曲的價值觀,當然也影響了中國醫學的健康發展。
我提出的另外一個觀點,是好醫生不應該將自己發明創造的技術據為己有。因為,這樣獲益的只是找他(她)看病的患者。如果醫生能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同行或者學生,獲益的將是成千上萬的患者,其對社會的貢獻會被放大。與此同時,同道應該給這樣的醫生更多的“掌聲”,鼓勵他們與大家分享技術。
外科技術不能申請專利,是這個社會的“潛規則”,無非是覺得治病救人的技術不應該用專利保護起來,而應該廣為傳播,讓更多的患者獲益。但社會應該相應的給醫生們以某種補償,給這個職業更多的尊重與報酬。但現實是很多人沒有搞清楚這一點,讓中國的醫生淪落為廉價勞動力,醫生們失去了創新的動力,最終受到傷害的是患者,也就是全體老百姓。
醫生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周末醫學會議特別多就是明證。醫生們工作的時間遠超“八小時”,不受勞動法的保護。醫生的工作毫無規律可言,外科醫生更是如此。醫生是一個高風險職業,外科醫生手術臺上割傷自己司空見慣,傳染上疾病的可能性因此大增。這樣一份職業本該受到社會的特別關照。但實際上,今天的中國醫生已經不再成為優秀的年輕人追求的職業,這是一件可悲的事,但似乎沒有人能改變這種狀況。
培養一名好醫生絕非易事,而要讓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留在這個行業更是任重而道遠,這是全社會需要正視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