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11:30:49
不論是醫生,還是患者,當我向他們介紹擴張器閥門外置技術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擴張器周圍會不會感染。
但我的研究生所做的統計分析發現,擴張器閥門外置后感染率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并沒有增加,在我的印象中,擴張器的感染率不但沒有升高,反而下降了。
過去閥門內置時,護士需要反復穿刺閥門表面的皮膚,因為閥門本身是異物,且反復穿刺后影響局部皮膚的血運,如果無菌操作不到位,就很有可能發生感染,臨床實踐中,這樣的情況不少見。
擴張器表面感染癤腫,埋置擴張器的切口出現愈合不良而發生感染,都有可能播散到擴張器周圍。
另外一個導致擴張器周圍感染的原因是血源性的,患者感冒發燒等,細菌有可能從咽部入血,細菌有可能隨血流到擴張部位,這種情況臨床上偶有發生。
所以,感染一直是伴隨擴張技術的常見并發癥之一。
閥門外置之后,沒有反復穿刺皮膚的操作,這一導致感染的原因可以排除了。
閥門外置后,患者家屬要每天清理更換管口處的敷料,同時可以清理埋置擴張器的傷口,傷口愈合質量高了,發生感染的幾率降低了。
血源性感染的幾率并沒有降低。
多數患者和醫生擔心的是細菌通過管口進入擴張器周圍。但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擴張器的導管要在皮下穿行數厘米,導管周圍也有纖維包膜形成,包膜收縮后導管周圍間隙有限,如果導管口每天清理消毒,出現擴張器周圍感染的幾率其實很低很低。
臨床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現象與醫生患者事前的想象不一樣,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細節,等了解了真實的情況,我們就會改變看法。對擴張器閥門外置感染率的高低,我們這些在世界上使用閥門外置技術最多的醫生最有發言權。